全文非常長,我自己節錄一小部,第三大點,我覺得很重要,老人可不是只是等著生命終結呢。
參、高齡化社會的機會
透 過仔細審視高齡化社會中的老人,我們可對其老化過程與實際生活風格意象有較清楚與精確的瞭解與描繪。這也有助於我們減輕對老化的過度恐懼、降低否認老化障 礙所可能引起的限制會影響未來健康與積極老化的老年生活規劃,以及認知並掌握生命延長後的各種生活機會。其實,「老化」經驗本身也正在改變。較諸未來10年後的老人,當前老人的需求與期望可 能是不同的。對於提升社會經濟與社區福祉而言,人口老化等於提供了另一種機會。這種機會不僅讓我們重新認識與瞭解老人對社會的可能貢獻,也為老人開啟另一 道門,讓他們更有彈性的利用其時間與資源投入照顧家人與服務社區的工作。
其 實,高齡化社會的到來不純然是負面的、問題取向的,它也可能帶來正面的、積極的好處。在此,它至少顯現三種再認識老年與老化的機會(de Vaus et al., 2003: 19-21;Warburton & Bartlett, 2004: 3-6):
一、重新肯定老人的社會貢獻
與 大多數西方工業國家一樣的,臺灣也面臨一連串與人口老化有關的挑戰。然而,這些挑戰卻經常被看作一種社會與經濟危機,將造成未來世代的負擔。換言之,關注 老年人口帶來健康成本增加與收入支持需要的增加會造成過度負面的、問題取向的人口老化看法,相對忽視老人對整個國家的社會與經濟福祉之貢獻。其實,這種負 面的看法是把老人當做一種社會負擔而非社會資產。這種貶低老人的貢獻非常類似貶低婦女離開職場而 撫養子女,或持續工作且撫養子女的無給工作之貢獻。
人 口老化不僅提供老人各種機會,也提供社會許多機會。我們必須凸顯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某些好處,藉以 平衡當前老化的經濟危機辯論。晚近的研究也發現:雖然老人貢獻社會的方式經常被忽視,但他們卻積極的貢獻社會。這些研究也質疑:勞動市場外的活動,尤其是 老人所從事的活動,在經濟上是不重要的。反之,它反轉了老化的某些負面看法,也衝擊或影響人們對 待老人和老人看待自己的態度與行為。因此,對於老人生產力的任何辯論來說,這些活動都是重要的。
二、老人以各種方式貢獻社會
老 人以作為有給工作者、家庭成員、志工和照顧者等各種方式來貢獻社會,並對社區與社會資本做出普遍貢獻。為了凸顯 許多老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也開始關注老人有給工作之外的貢獻。前面提到,老人對國家經濟做出了實質的財政貢獻。同樣的,作為一種年齡科夥,老人是透過在其自己家中、對其他家庭的其他成員,以及廣泛社區的非家庭成員花費時間在無給照顧上而 對社會做出實質的財政貢獻。除了這些無給照顧的貢獻外,老人的進一步貢獻是採取無給的志願服務工作,以及透過物質資本(例如住家、汽車與其他資源)的使 用,而進行無給的貢獻。如果不是老人的無給工作,至少某些照顧供給的成本就必須由政府支出。倘若不是老人志工擔負這些功能,政府也必須以某種方式來承擔。
因 此,重要的是:當我們考慮人口老化的直接財政成本時,老人的無給工作也應考慮進去。換言之,我們不僅關心老人的成本負擔,也需考慮老人無給工作所帶來的正 面貢獻與節省成本。隨著老年人口規模的增加,他們貢獻的總值也將增加。譬如說,志願服務日益被認為是一種生產活動,而且可歸屬成一種經濟價值。根據澳洲統 計局(the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0)的估計:全國志工活動總值在240億元至310億元之間。晚近的研究(de Vaus et al., 2003)也 論證:老人對澳洲社會具有重要的經濟貢獻。根據學者估計:澳洲65歲以上老人每年貢獻的無給照顧與志願服務工作約390億元,如果把55~64歲老人也算進去,那麼,這類貢獻將增加 到每年745億 元。
三、老人貢獻是重要社會資本
許 多研究顯示:志願服務與照顧活動對經濟體制顯然是重要的,老人擔任有給工作之外的志工與照顧者做出實質的貢獻。志願服務與照顧活動的經濟利益不僅是實質 的,也具有超越其立即成果的價值。如果我們把這些活動當作社會資本概念的一環,那麼,志願服務活動的經濟利益也凸顯 出老人帶給社會的其他利益。志願服務的附加價值超出經濟層面,也比輸送服務的替代成本更有價值。志願服務所帶來的「過程」利益是難以量化的,但它們卻論 證:就其所有形式來看,志願服務可說是一種價值附加的活動。
高 度或強勢的社會資本是與社會凝聚力與穩定性有關,而低犯罪率、改善的健康與教育水準又與社會凝聚力相關。在形成社會資本與幫助建構和維持社區發展上,重要 的是要考慮到老人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證據顯示:老人以各種方式貢獻社區,他們可能貢獻其家人、朋友、鄰里與社區。老人經常活躍於其地方社區,而且根據的是 一種長期的地方感情。他們彼此支持生活於社區中的人,也經常是伴侶、身心障礙家人,甚或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照顧者。許多老人也成為非營利組織的志工,雖然他 們的人數通常不及中年志工,但他們卻較可能是高度投入的志工;花更多時間從事志願服務,或有較長的時間待在組織裡。有關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研究顯示:這群科夥到了老年將有不同的需求、動機與期望。這將影響其擔任志工與從事社區活動,也造成不同的選擇與行動模 式。可能的情形是:更多的人會將其有給工作與志工和社區活動結合,在他們老年時,更彈性的選擇是需要的。因此,未來的老年人口研究不僅要考慮這些不同需 求,也必須關注不同老年生活風格的體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